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4年 第9期 > 第1版 四川党校报
坚定不移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4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冯文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系列重大部署。全省国资国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自身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主动作为,服务国省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国资国企力量。

一、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宣示了新时代我们党领导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大政方针、根本原则和重大举措,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全面贯彻、长期坚持。  

(一)牢牢把握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个重大原则。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是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强企兴企之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坚持党的领导的本质要求,深刻阐明了国资国企承担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确保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二)牢牢把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这个战略任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的必然要求和前提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国有企业近年来作出的重要贡献、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国有企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总目标不动摇,既要坚定不移“做大”,巩固提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更要把“强”和“优”放在优先位置,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牢牢把握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这个重要使命。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的根基,国有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骨干中坚,肩负产业报国、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立足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国有企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引领,带动形成更多优势产业集群,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四)牢牢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战略基点。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国有企业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打造更多科技领军企业,更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取得重大实践成果,有效发挥了国企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

全省国资国企立足顶层设计,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具有四川特点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路子。2023年,全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跨过3个万亿台阶、达18.35万亿元,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两万亿元、达2.12万亿元,利润总额14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1%、11.9%、25.1%,分别居全国第5、第7和第3位。

(一)国有经济实现“量”“质”双升。“十四五”以来,全省地方国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万亿元、年均增长12%,天府国际机场、成自宜高铁、金沙水电站、天府云数据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特别是省属企业盈利能力创历史新高,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较“十三五”末年均增长两倍,近三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复合增长率达到17.51%。通过深入开展成本管控专项行动,省属企业成本费用占收入比重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23年较2020年下降2.3个百分点。

(二)国有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在交通、环保、民航等领域深化重组整合,先后组建了蜀道集团、省生态环保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川煤集团通过司法重整实现涅槃重生,川航集团引入五粮液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支撑了全省重大战略实施。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省属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外大于内”完成率达100%。省属企业新聘任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实现两个100%全覆盖,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全面实施中长期激励,深入推进“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形成典型示范效应。

(三)国有经济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出台促进省属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明确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方向和着力重点,将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要素纳入经营业绩考核,有效激发企业及员工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省属企业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63项,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2项技术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四)国有经济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基础性产业支撑保障作用突出,蜀道集团累计投资运营铁路超64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1万公里;川投集团、省能投集团等已形成水电、风电、光伏、气电、煤电、分布式能源和输配电网、天然气管网服务等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四川发展并购上市公司川发龙蟒,形成磷矿采选、开发利用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工业级磷酸一铵为国内最大规模。特色优势产业取得突破,川投集团并购宏明电子,深耕片式电容细分领域,军用市场份额居全国前三;九洲集团在军事电子领域创造多项第一,填补国内装备多项空白。

(五)国有经济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十四五”以来,与德阳、攀枝花、内江等13个市州开展“国企市州行”活动,合作签约总金额近万亿元。建立央地信息互通、重大合作项目服务等12项机制,推动全省与中央企业累计签约投资1.09万亿元。省属企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累计完成投资5966亿元,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总规模超200亿元,带动百亿级产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川渝。完善四川国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举办企业合作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全省国资国企对外承包工程及境外投资项目累计384个,合同总金额达3642亿元。

三、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竭力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当前,推动全省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最有力最有效的抓手就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国有企业六大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推动省属企业与各市州共同组建规模超300亿元的产业发展和并购投资基金集群。实施国企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建筑等领域形成一批典型企业和项目。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加大国企技术改造力度,引领传统产业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围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重点产业领域资产资源和重点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主动服务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化川渝国资国企合作,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打造国企原创技术策源地,精准制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谱系,不断探索技术应用场景,以产业需求精确制导科技创新。发挥国企在整合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上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国际合作等多种创新方式形成强大合力,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依托省能投集团、四川发展打造“蜀创源”科技创新基地和西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平台,推进“天府清控成都总部基地”和“清华大学—四川能投集团智能装备研究院”建设。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动能。进一步厘清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推动各治理主体实现“清单式”运行。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注重选优配强,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落实,持续提升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质量,精准实施中长期激励,激发关键核心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化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改革,实施优化总部机构设置和规范子公司管理专项行动,严控总部机构、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着力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质效。

(四)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国有企业高水平安全发展。通过资产负债率约束、隐性债务管控、资金高效融通等手段,筑牢债务风险防线,坚决避免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债务风险集中“暴雷”。深入开展无关多元、多层规避监管、空转贸易、挂靠经营等九大问题专项整治。着力加强投资风险管控,坚决杜绝偏离主业实业、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等盲目投资。按照“权责对等、各司其职”的原则,健全全过程投资监管体系。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和信访稳定工作,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应急管理处置,持续深入开展安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五)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国有企业始终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认真落实在建项目党建、天府国企党建示范引领工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等国有企业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任务,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按照“20字”标准,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有企业家队伍。进一步规范“一把手”行权履职、企业选人用人、重大投资、大额资产处置、招投标和大宗物资采购等管理制度,严肃查处靠企吃企、利益输送、内外勾结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为全省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